“小暑接大暑、热得无处躲”。7月7日迎来今年的“小暑”节气,这意味着极端炎热天气开始袭来。《素问·热论》也提到∶"后夏至日者为病暑。"炎炎夏季防止中暑一定是不可忽视的内容。那么中暑是热出来的吗?
SUMMER
高温并不是导致中暑的唯一因素
(资料图片)
导致中暑的因素是多方面的,湿度、日照、劳动强度、高温环境暴露时间、体质强弱、营养状况、水盐供给以及健康状况等等都可以影响中暑。在26度时,湿度达到一定程度,恰好体质偏弱,这样也会引起中暑。
什么是“暑”呢?
“暑”在中医学中指的是暑邪,暑乃夏季的主气,暑气太过,伤人致病,则为暑邪。暑邪致病,有明显的季节性,主要发生于夏至到立秋之间这段时间。
暑邪致病有阴暑和阳暑之分。气温高热,或曝晒烈日过久,或工作环境闷热而引起的暑病,为阳暑。贪凉或过食生冷食物引起的暑病为阴暑,比如,在户外将身体晒得很热,然后突然进入冷气大开的室内;或是在大汗的状态下,进行冷水浴或喝冰冷饮品,这会引致皮肤毛孔收缩、身体难以散热而中暑。
另外,广义的中暑在民间俗称发痧,中医把轻症称为伤暑,严重些的叫中暑,猝然昏倒的叫暑厥,伴有抽搐的叫暑风。现代医学根据症状的严重程度,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、轻症中暑、重症中暑(热痉挛、热衰竭和热射病)。
中暑了怎么办?
中暑的程度不同处理不同
1、伤暑(先兆中暑)——可以自己处理
▶症状:出现头痛、头晕、口渴、多汗、四肢无力发酸、注意力不集中等,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。
▶操作: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处,降温,补充水和盐分,短时间内即可恢复。
也可以刮痧,刮背脊两侧,肩臂,胸窝及腘窝等处,刮3~5次至皮肤潮红,不必追求出痧。
还可以拔罐,选用大椎、委中、外关,留罐5分钟即可。夹脊两侧可以走罐3~5次。
2、中暑(轻症中暑)——可以自己处理或就医
▶症状:体温在 38 ℃ 以上,伴有面色潮红、大量出汗、皮肤灼热,或出现四肢湿冷、面色苍白、血压下降、脉搏增快。
▶操作:同先兆中暑可于数小时内恢复。
3、暑厥、暑风(重症中暑)——及时就医,有极大的丧命危险
▶症状:体温升高,多汗、疲劳、乏力、眩晕、头痛、判断力下降、恶心和呕吐,有时可表现出肌肉痉挛、体位性眩晕和晕厥。
▶操作:这时要及时拨打急救电话。快速脱离高温环境,转移到阴凉、通风处。肤色偏红的患者可抬头;脸色苍白的患者应降低头部,以确保大脑供血。热射病致死的新闻屡见不鲜,重症中暑很可怕。
预防中暑是关键!
1.大量饮水。不要等到觉得口渴时再饮水。也可以用金银花8克、白菊花8克、淡竹叶5克、白参10克、藿香4克、豆卷10克、用1200-1500毫升开水浸泡约1小时,冷后适当饮用,但阳虚的人群应少用。
2.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。一般1000毫升冷开水中加0.9克食盐饮用,避免饮用冰冻饮料,反而不利于人体内部体温调节进行散热;酒精性饮料和高糖分饮料会使人体失去更多水分,也要少喝。
3.饮食有节。少食高油高脂食物,减少人体热量摄入。
4.衣物轻薄、宽松和浅色的衣物。
5.外出一定要防晒,防晒霜、宽檐帽和墨镜、遮阳伞是夏季必备三大利器。应尽量避开正午前后时段,户外活动应尽量选择在阴凉处进行。
6.重点人群:尤其注意婴幼儿、65岁以上的老年人、患有精神疾病、以及心脏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人群,及时观察是否出现中暑征兆。
7.注意:藿香正气水不是用在中暑上的哦,是治疗暑湿感冒有腹痛腹泻的。
以上就是麦迪森健康今日原创分享,更多健康问题,欢迎关注“麦迪森健康”,在线免费咨询医生!